为加强大学生“四史”和红色文化教育、提升大学生科研素养、增进大学生学术交流和对我院的认识与了解,我院于7月11-13日在线上腾讯会议平台举办了第七届“新时代红色传人”夏令营暨2025年太阳集团官网8722暑期优秀大学生夏令营。本届夏令营吸引了来自全国51所高校的80名优秀学子齐聚云端,通过学术讲座、理论宣讲、教学展示、分组考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,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红色基因,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学术风采与使命担当。
开营仪式
7月11日上午,院党委书记刘凤主持开营仪式,副院长耿步健教授致欢迎辞并介绍了本次夏令营活动的总体安排。2025级研究生新生暨第六届夏令营营员代表冉稳、第七届夏令营营员代表陈祎婷相继发言。开幕式上,营员们还共同观看了学院宣传片,深入了解上师大马院的历史沿革与太阳集团成就。
学术讲座
吉林大学马院院长、博导吴宏政作了题为《<哥达纲领批判>中的共产主义阶段论》的讲座。吴教授通过文本细读,系统梳理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架构,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论证过程。这不仅帮助营员们夯实了经典著作的研读能力,更启示青年学子要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辩证的思维方式,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打下坚实基础。
南京师范大学马院教授、博导王永贵作了题为《弘扬历史主动精神》的讲座。王教授以独到的视角,系统阐释了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及其当代价值,分析强调了当代青年如何践行使命担当,并以深厚的理论功底,引导营员们深入思考历史规律与人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,激励大家在把握历史大势中增强历史耐心与历史自觉。
常州大学马院名誉院长、常州大学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、教授朱成山作了题为《鏖战东方主战场: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地位与伟大贡献》的讲座。朱教授以史学家的严谨和教育工作者的热忱,通过翔实史料的生动讲述,全面展现了中国抗战的伟大贡献,并将学术研究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,为营员们树立了将家国情怀融入学术研究的典范。
技能展示
名师示范彰显教学匠心。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副校长、高级教师陈明青以《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与担当》为题,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,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系统阐述了思政课教学“八个相统一”的实践要求,展现了一堂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的示范教学课。宝山中学高级教师朱丽萍聚焦《如何上好思政课》这一主题,以六年级《爱护身体》课例为切入点,提出要构建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“因材施教”新机制,创新探索数字时代思政课教学新范式,要求贯通“讲深、讲透、讲活”的方法论,自觉彰显思政课“守正创新”的时代使命。
理论宣讲彰显思想力量。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团长、2023级硕士研究生黄佳樱作了题为《伟大建党精神何以伟大》的精彩宣讲,她以“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”为主线,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生动对照,深刻揭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穿透力和时代引领力。宣讲中,她结合青年成长实际,激励营员们要将精神力量转化为“强国有我”的使命担当,在民族复兴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。
获奖展示彰显培养成效。我院2024级学科思政专业张璐璐通过《贯彻新发展理念》这一主题,以“悬崖村之变”诠释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伟力;2024级学科思政专业曹心科以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》为题,借助数字技术活化课堂教学,深入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“双创”发展的时代内涵;2024级学科思政专业周家跃围绕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》,以微采访形式导入,结合自身支教经历巧妙引出“中国梦”的宏伟蓝图。
营员交流
比赛展示彰显后浪风采。本次夏令营举行了本科生讲思政课的比赛展示,经对报名材料审核,本次比赛共入围10名营员,他们围绕红色传承、生态文明、乡村振兴等主题进行了精彩展示。其中,余欣同学以《绿海寻路,为民而行》为题,以清新视角阐释了绿色发展的时代价值;范峥源同学通过《红土生金处,青春绘乡野》生动解读了乡村振兴战略,展现了青年与大地双向奔赴的动人图景。参赛选手们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创新的教学形式,在思政课堂上彰显出新时代青年的青春活力与专业风采。
考核交流增进相互了解。我院组织开展了营员分组综合考核工作,评委团队由我院资深教授组成,通过“一对一”深度交流的方式,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学科基础知识,全面考察营员的理论功底、思维能力和学术潜质。经过严格评审,我院评委组综合考量营员在考核中的表现及全程参与情况,最终评选出16名优秀营员。
闭营仪式
7月13日下午,本届夏令营圆满落幕。副院长耿步健教授主持闭营仪式,在读研究生代表韩辰维、李德荣分享了学习心得。在宣读了优秀营员名单之后,陈祎婷、徐艺莹、郭若铭、吴天歌作为优秀营员代表分别发言,他们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本次活动,在学术视野、理论素养、实践能力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提升。最后,院长张志丹教授作总结寄语。他首先高度肯定了本届夏令营的丰硕成果,勉励营员们以此为新起点,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勇担使命,争做真理的探索者和实践的躬行者。
截图:陈妍雨
撰稿:陈妍雨、吴亚樵、赵佳、王开永